青贮粉碎秸秆打捆机包膜机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7月6日电(记者王默玲杜康)一草一木,能感知自然的变幻。一江一河,能承载城市的品格。对于生活在上海的人而言,家门口转转,便能发现一个令人惊喜的小花园,四时之花皆不同。若要悠闲漫步,黄浦江岸、苏州河畔都是好去处,曾经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给每一个人的礼物。近日召开的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会议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动员部署会提出,从人民城市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上海城市发展的重大意义,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成为人民城市最温暖的亮色。

  悠悠苏州河、滔滔黄浦江,这“一江一河”仿若上海的“城市项链”,随着滨水岸线的贯通,水的柔美勾勒出上海生态之城的名片。但在过去几十年里,作为见证上海城市发展的母亲河,苏州河却有过不堪回首的“黑臭史”。

  曾经“小孩子写毛笔字不用买墨,苏州河里舀一瓢”的调侃话语,到如今一段段沿河健身步道的开放贯通,凉风习习、水波粼粼,在“苏州河边老适意”的赞叹声中,记录下的是上海近20年不变的对于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攻坚克难之战。

  破生态瓶颈、补环保短板,并非是说说而已。今年6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2019上海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9年,上海环保投入资金约1079.25亿元,相当于同年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8%。在“绿色”上不遗余力的投入,上海已坚持了数年,2017年以来,上海全社会在环保方面年均投入超过1000亿元。

  细看上海的这份生态答卷,不禁感叹“这千亿花得值”!据统计,上海2019年超过八成的日子空气质量优良;4个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上海森林覆盖率达到17.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3平方米。

  天蓝水碧城绿,工作生活在上海的人慢慢地感到,“远方的诗意就在家门口”。浦东2019年投入72亿元,重建了城郊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污水管网系统,祖祖辈辈习以为常的农村里的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市中心扰民的油烟味,一个“生态环境局长热线”便能及时得到落实整改,今年夏天还通过提前干预机制,让烧烤、小龙虾等夜经济“烟火气”不再成为投诉点……

  刚性约束与柔性执法相结合,压实整改责任与创新治理方式相同步,上海潜移默化之中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不仅是奋斗干事的热土,更是能让人自在呼吸、松弛神经的舒适之地。

  经济发展一定要以更多的能源消耗为代价吗?这似乎是一个困扰整个人类社会的命题。难以回答并不意味着无解,作为一个拥有着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上海正一步步探索着更可持续、更具活力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今年的节能宣传周通气会上,上海市经信委表示,与2015年相比,2019年上海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7.07%,已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十三五”考核指标。其中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上海市2019年煤炭消费总量在4300万吨左右,较2015年下降超过400万吨,已超额完成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

  以上数字都在说明一个事实——上海正在摆脱“恋煤情结”。这种“分手”不是为完成指标的刻意而为,而是在绿色能源不断崛起后,自然而然的“疏远”。站在国网上海电力1000千伏特高压练塘变电站,这里的电力工人会告诉你,西部地区清洁的光电与风电正沿着这条“大动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上海,“清洁电的比例正一年比一年高”。

  拥抱西部吹来的绿色之风的同时,上海也在培育自己的环保产业,借助垃圾分类的推动之力,循环经济产业链正在逐渐形成。

  破袋、筛分、风选、光选、破碎、分级筛分……记者在浦东新区黎明环保产业园看到,以前令管理部门头疼的建筑垃圾,经过先进的处理工艺,变废为宝制成了不一样的规格的再生骨料产品,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而在其不远处的有机质固废处理厂,正将一车车倾倒入库的湿垃圾做处理,其中近80%的物质会被转化成浆料用于沼气发电,近5%的物质会被提炼成毛油,用于炼制生物柴油,使“车轮子”也绿起来。

  对于普通上海人的生活来说,绿色更像是一种时尚的选择。上海垃圾分类一年间,多少“民间智慧”被津津乐道。长宁区新华街道新华苑小区业主郭翔牵头开发的“环保神器”——可降解湿垃圾纸袋和湿垃圾粉碎机,不用破袋弄得“脏兮兮”,24小时解决湿垃圾处理问题。仙霞街道虹旭居民区组织居民们参与湿垃圾生态堆肥,肥料既浇灌小区花园绿化,又能免费提供给居民家中浇花,共同参与、社区自治,让环境更绿,也让人心更聚。

  一根红白相间竖起的直杆,几个形态不同悬挂其上的“神秘”仪器,这便是环境空气质量网格化微站。前不久,2个微站和4个道路扬尘检测点在长宁区天山路街道悄悄落地,作为一个成熟商圈与老旧公房小区相结合的区域,天山路街道的环境保护工作一直面临着两大“顽疾”:一是老旧小区改造带来的空气质量影响;二是餐饮企业密集产生的油烟扰民。

  以往一味依赖群众举报的被动监管,也让区域内的环境问题始终“治标不治本”。借助科学技术手段,生态环境部门与街道合作,联合打造“一网统管”生态环境治理应用场景,探索“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环境治理创新机制。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排除隐患,思路创新破解了管理难题。

  生态治理的最终目的不能停于“管”字,“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发展”才是最终要义。今年6月初,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经过两年多酝酿,发布并实施的《上海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建议》,把上海划分为293个单元,一个单元一个管理策略。“定制化”生态环境管控的背后,实则是精细化治理对于区域绿色发展的支撑。

  在松江区,2场小微企业危废集中签约会,30多家企业享受到了区生态环境局提供的危废托底服务,一解小微企业“危废处置难、成本高,但又不得不处置”的困境。以“疏”代“堵”,服务好了隐患也少了。

  “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也会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曾因废气乱排被罚近40万元的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痛下决心,投入近1亿元升级环保设施后,其客车涂装、打磨和电焊环节产生的有机废气和烟尘全部收集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企业负责这个的人说,由于“环保信誉”越变越好,生意订单也慢慢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