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粉碎秸秆打捆机包膜机
 

  依靠新思维、新技术,平凉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在这个农业大区处处演绎着丰收的喜悦:“平凉红牛”膘肥体壮、“平凉金果”秀人、大棚蔬菜娇嫩欲滴、新村居一派和谐……

  不断探索的平凉人日渐找到了一条适合平凉发展的农业之路。这条立足推广现代农业技术,致力实现农业产业化,根据平凉干旱半干旱地域特点而确定的“保粮壮基础、牛果抓突破、产业促发展”的道路已经引领平凉农业阔步迈进。今天的平凉慢慢的变成了甘肃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西北重要的绿色畜牧基地和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

  平凉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成了多年来农民无奈的选择。在过去的岁月里盼雨、等雨成了农民一年里重要的事情。下种要有雨、拔苗要有雨、灌浆要有雨……“农业要想有好的收成,就看老天高不高兴了。”70多岁的王三有老人深有感慨地说。“受制于天”的平凉农业不但粮食产量低,农民的收入也是少得可怜。面对干旱这个难题,不屈的平凉人没放弃改变干旱的努力,他们坚信人定胜天的道理。庄浪县率先向干旱发起了挑战,他们勒紧肚皮过日子,挤出有限的资金,用简单、原始的工具苦苦奋斗了30年,终于修成了闻名中外的“庄浪梯田”。平整的田地雨天能蓄水,旱天能保墒,为干旱年份农业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全市上下十分注意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抗旱技术的推广。特别是近几年来发轫于平凉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对制服“旱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无论在平凉的山村还是川区,遍地白茫茫的地膜为农作物茁壮成长保留了足够的水分,禾苗粗壮,菜苗碧绿、果苗茂盛。即使经历严重的旱情,也能保证农业不出现大的减产。2005年实验推行全膜覆盖小麦技术以来,小麦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08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玉米平均亩产量提高了200公斤左右。全膜洋芋、全膜蔬菜等技术也有效地提高了种植作物的产量。在静宁县细巷乡米岔村,利用小麦全膜覆盖技术获得高产的农民在今年秋季小麦种植中不约而同地全部种上了全膜覆盖小麦。在灵台县朝那镇马寨村,双垄沟播玉米株株双棒,棒大籽满,色泽鲜艳。一位农民指着掰下来的棒子笑呵呵地说:“新的技术就是好,我的玉米今年又增收了,我看它‘干旱’还能旱个啥?”

  治贫先治旱。以最新技术做支撑的旱作农业技术在平凉的推广力度慢慢的变大,曾经肆无忌惮的“干旱”在现代科技面前慢慢变得乖巧。“我们利用旱作农业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把一年中不均衡的降雨有效利用起来,改变干旱,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平凉市农牧局局长史兴隆对此充满信心。

  2008年全市推广以旱作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技术593.02万亩次,总增产粮食37.62万吨,占全市粮食总产88.8万吨的42.4%,农民人均增产40.5公斤。2009年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达83.41万亩,平均亩产达617公斤,较半膜玉米亩增产38.2%。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亩新增纯收益293.64元,不仅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而且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大量饲草饲料,有力地推动了平凉畜牧产业的发展。

  小麦、玉米、洋芋是平凉以前大面积种植的“老三样”。全市90%的土地面积都用于这几种作物的种植。“家中有粮,心里不慌”的传统观念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左右着平凉农业的发展。农民种了春小麦又种洋芋、玉米,收了洋芋、玉米又种冬小麦。一年365天围着土地转,劳力没少投,粮食也没见增加多少,收入也没见增长多少。怎么样才可以提高农业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呢?随着对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更进一步认识,平凉人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土地不光可以种庄稼,还可以种果树、蔬菜;农民不光是与土地打交道,还可以搞养殖,多种经营。针对这一情况,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产业体系调整,提出了发展特色农业的新主张。果树种植、畜牧、大棚蔬菜“新三样”在各个县区蒸蒸日上起来。

  平凉实施了“万千百十”规模养牛工程,发展万头养牛乡50个,建成标准化养牛小区91个;建成高效果业集中区3个、优势果品产业带12条,果树经济林面积达158万亩,注册出口基地6万亩,认证绿色果品生产基地60.4万亩;种植出了泾河川胡萝卜、崇信芹菜、泾川早熟马铃薯等广受市场青睐的特色蔬菜。逐步形成以东5县区为主的“平凉红牛”产业带,以静宁、泾川、庄浪等县为主的“平凉金果”产业带,以泾河川、芮河谷及城郊为重点的优质无公害蔬菜产业带。2006年6月,“平凉金果”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成为全国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2008年3月18日,“平凉红牛”证明商标被国家商标局核准发放商标注册证,成为中国第一件活牛证明商标。带着金灿灿的国家级“名片”,“平凉红牛”、“平凉金果”成为很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产品,静宁苹果更是连续4年为全国产地最高价,今年还实现了出口欧盟的历史性突破。 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劳动投入,却带来了不一样的结果,产业体系新的变化不但使农民的粮食不减产,而且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升。过去靠单纯种粮的农民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今特色产业搞得红红火火的农民赶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记者在灵台县朝那镇郑家什字肉牛养殖小区看到,一排排牛棚宽敞干净,办公室、值班室、技术服务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牛舍的牛毛色红润、健硕肥壮,养牛业发展得红红火火。一进静宁县,满山遍野都是硕果累累的苹果园,红彤彤的苹果在风中摇动,很是诱人。走进乡村,富起来的农民修建的小洋楼,十分漂亮。城川乡的果农李志中说:“这些年种苹果,日子慢慢的变好了,出门也有私家车,和城里人没啥两样。”

  据统计,截至2007年,全市草畜、林果、蔬菜产值分别达到13.82亿元、11.29亿元和9.76亿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22.81%、18.63%和16.11%。产业体系调整带来了良好的成效,到2008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14元。

  华亭规划整齐的新农村宽敞明亮、崇信的通村公路宽阔平坦、崆峒区的安全饮水工程让村民们喜笑颜开、静宁的整村推进工程成果显著、庄浪的土地综合治理有声有色……依托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和各种支农资金,平凉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全新的农村工作思路。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为方向,以加强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的指导思想。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了市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对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统领、协调、督查和指导。

  2008年,全市争取和实施百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81项,完成投资18.5亿元,同比增长59.5%。新修、改造乡村道路302条1200公里,建成乡(镇)客运站28个,行政村汽车停靠站268个;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处,解决了1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修梯田10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0.01平方公里;完成造林封育面积18.82万亩;全市共争取落实扶贫开发资金5907万元,完成了43个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投入帮扶资金2598.7万元。当年有1.11万人基本解决温饱,1.91万人稳定解决温饱;完成了364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修编工作,省列8个试点村全面完成3年建设任务,顺利通过省上考核验收。泾川县和灵台县什字镇水晶村被省委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评为先进试点县和先进试点村;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有序的推进。

  2009年平凉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重大农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集中突破的要求。乡村道路、安全饮水、农田水利等项目整县、整乡、整区域推进,促使全市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新修通乡油路、村等级路的里程持续不断的增加;华亭县、崇信县基本实现自来水化县的目标。静宁西北部、崆峒北部塬区极度缺水的状况得到缓解;泾河、达溪河、葫芦河、芮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进展顺利;一批雨水集蓄、水库除险加固、河堤治理、灌区改造项目完成。静宁东峡、庄浪贾门、灵台蒋家沟、平凉八里庙等8座水库除险加固进程加快;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建设工程取得积极进展。一批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校舍改扩建工程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慢慢地提高。新建20多个中心乡(镇)计生服务站和标准化村卫生所;加强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00个标准化农家书屋。

  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一大批农业项目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让今日的农村人有了“旧貌换新颜”的感觉。一位到乡村旅游的城里人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农村今非昔比了,村庄整齐、道路通畅,连自来水都通了。”

  现代农业是以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的。平凉广大干部群众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提出了发展循环农业、产业农业的观点,持续不断的增加农业的潜力和后劲。沼气建设、玉米秸秆转化利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发展壮大为平凉农业持续强劲发展又增添了新的动力。

  在崆峒区大秦乡记者刚一进村就被隆隆的机器声吸引,循声望去,原来是揉丝机正在加工玉米秸秆饲料,一捆捆的玉米秸秆被揉丝机粉碎送到青贮池。记者询问后才知道这是玉米秸秆转化利用新技术,一大池饲料发酵后能够保证养牛人家一年的饲草,既节约了资源又节省了劳力,实在是很好的方法。在灵台县上良乡记者看到看到农民正用沼气做饭,火苗熊熊燃烧,干净的灶台上再没有烟熏火燎的痕迹。来到后院看到,沼气池和牲畜圈连到一块,干净环保。村民指着沼气灶说:“这东西干净、方便,好着哩。”据统计,最近几年全市玉米秸秆资源的转化利用,秸秆饲料生产步伐逐步加快。2008年投资6139.5万元,建成沼气生态农业户1.68万户。平凉循环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展现出良好势头。

  在发展循环农业的同时,平凉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一批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慢慢地发展起来。围绕牛产业建成了景兴、西开、百兴、凯沣、旭康等一批加工型、养殖型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肉牛屠宰能力达到25万头、牛皮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张,能够加工生产牛肉、食品、皮革、革制品、骨制品、生化药品等6个系列上百种产品。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拥有自营出口权的果品营销企业7户,建成贮藏量500吨以上的气调库、冷藏库210座,各类砖混简易库和果窖5000多孔,年贮藏能力达到45万吨;培育和引进果汁、果酒、果醋等加工公司8户,兴建果品分级、清洗生产线万多吨;发展果袋、包装纸箱、发泡网等关联生产企业20多家,年产值1亿多元。企业的龙头兴起让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销量增加,发展的空间不断扩大。

  谋与全局,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平凉人让平凉的农业生机勃勃,充满无限希望。平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农业的各项政策,使全市农业合作社创办走在全省前列,使林权制度改革也走在全省前列,相信新思维谱写的平凉农业一定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