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历史的足音;每一次突破,都构筑走向未来的路。在各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就中,来自每个行业每个产业的每一项闪光的“代表作”,都记录着五年来的突破和成就、凝结了砥砺奋进的精神、诠释着新发展理念的生命力。

  一条道路,就能连通山内与山外的世界。截至2019年底,全区公路网总里程3.66万公里,较2015年同期新增3336公里。“十三五”期间,宁夏交通运输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0亿元,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本报通讯员毛永智摄

  11月15日,天刚蒙蒙亮,西吉县硝河乡阴山村村民马保林家就响起了“嚓嚓”的铡草机声——马保林正忙活着给家里的“宝贝们”准备“营养早餐”。

  “宝贝们”是家里的6头牛。过去马保林守着几十亩薄田,收入仅够糊口。“以前想干点啥,但路不通,养牛拉不出去卖,也白搭!”自从乡村道修到家门口,当年,马保林就买回3头牛,次年就实现脱贫。“现在我心劲儿大得很,再辛苦也值得!”马保林说。

  马保林说的路,是今年修建的“四好”农村路。“十三五”期间,宁夏交通运输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0亿元,将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全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19年底,全区公路网总里程3.66万公里,较2015年同期新增3336公里,公路密度55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吉县交通运输局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大幅影像图,上面细红色的线路密密麻麻,如人体毛细血管般布满整张图纸。“这些红色线都是我们的公路,四通八达。”西吉县交通局工作人员站在地图前说,每一条路,就是一条致富通道。

  在西吉县吉德慈善产业园的国圣食品有限公司,厂房里机器轰鸣。“近年来,西吉主干道路连线成网,与外界商业流通更加频繁,以往专门来拉货的车不再空载,一个标箱的饼干就能节约2000元的物流成本。”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肖剑沣介绍,目前,公司利用西吉特产马铃薯作为原料研制生产的营养饼干,远销新疆、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十三五”期间,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加快银川都市圈交通运输一体化进程,打通省际“断头路”“瓶颈路”。新建、改扩建高速公路近1100公里,其中新建、改扩建国家高速项目近900公里。到2020年底,将全面完成京藏改扩建、银百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乌玛、银昆国家高速剩余路段加快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网宁夏境内路段建成比例接近80%,基本建成“三环四纵六横”高速公路网。(记者 赵磊 实习生 方庆一)

  枸杞专用偏置双刀开沟机、枸杞专用苗木定植机、枸杞专用跨行施肥机、枸杞专用双边锄草机……近年来,一批新型高科技枸杞专用农机具在我区枸杞地里大秀“技艺”,为种植户带来便利的同时,节约了成本,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

  “国内枸杞生产机械化水平相比来说较低,枸杞生产中的许多环节依靠纯人工或半机械化作业完成。耕地、浇水、锄草、抹芽、剪枝、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采摘,这一系列工作下来,每亩枸杞地投入就高达2000元以上,约占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50%以上。”宁夏农科院副研究员石志刚说。

  石志刚介绍,针对枸杞专用机械缺乏、农机农艺融合度低、种植成本高等难题,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工程技术探讨研究所开展了《枸杞专用机械研制及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历时6年,围绕建园、施肥、打药、除草、采摘等生产环节,自主研制枸杞系列专用机械取得原创性突破,创建枸杞农机农艺融合栽培新模式,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项目组创制枸杞系列专用机械9大类45个机型,实现枸杞生产机械从单一、引选、仿制到全程、专用、研制的突破。创制枸杞鲜果高效低损采收装备3个机型,实现枸杞鲜果大型专用采摘机从无到有的突破。其中,发明的摇振复合采摘技术,研制隧道式四工位摇振复合采收机,攻克篱架型双侧采摘和连续采收难题,采净率85.3%,损伤率9.3%。

  同时,项目组还创建了枸杞农机农艺融合栽培新模式,实现枸杞从人工粗放种植向机械化规模种植的突破。建立应用北斗导航采用无人驾驶枸杞专用链式开沟机标准化建园模式,率先创新集成土壤培肥、病虫防治、株行间除草、整形修剪、枝条综合利用、鲜果采收等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体系,建立适宜枸杞机械化作业模式,为枸杞产区提供专用机械和社会化服务。

  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万亮和记者说,目前公司的种植基地,锄草、打药、施肥、秸秆还田全部用机械,与人工相比每亩地可节省本金600元-700元,但是鲜果采摘等环节还是要靠人工。“目前公司枸杞种植培养面积5000多亩,成熟的机械投入不但可以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还能节约成本,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郝万亮说。

  石志刚介绍,目前该项目已取得登记成果10项,授权专利48件、受理发明专利53件,建立机械化作业生产示范基地20个,示范应用20.5万亩,近3年实现节本增效4.92亿元。(记者 张瑛 文/图)

  “‘高铁枕梁’回家了!”日前,欣闻西安至银川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月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这一消息,宁夏维尔铸造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标准动车组铝合金枕梁”项目研发人员难掩喜悦之情。这一打破国外垄断的核心技术,终于回到了“诞生地”,以高铁为媒,把宁夏工业守正笃实的创新“密码”和韧劲推向全国。

  “宁夏的高铁梦终于要实现了,能够最终靠高铁‘脚下’的铝合金枕梁,感受宁夏企业的创新力量。”11月16日,维尔铸造公司一名参与高铁枕梁的研发人员说。据介绍,枕梁位于车厢底部,属于高铁受力结构件,是一个气密性部件,也是典型的结构较为复杂、壁薄的大型铝合金铸件。列车拐弯时,通过它的充放气来调整运行姿态,对技术方面的要求极高。

  在疾速飞驰的高铁上能稳稳立住一枚硬币——维尔铸造等研发单位通过技术创新,在枕梁下面加装抗震抗扭的空气弹簧,使得枕梁更稳。2016年,维尔铸造与中科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中车集团联合开展“中国标准动车组铝合金枕梁”研制。2017年,自治区科技厅将这一项目作为重点项目列入沿黄科学技术创新改革试验区创新专项支持。该项目开创了我区生产高铁核心配件的先河,实现了高速动车车身轻量化,并于2018年8月成为中国中车新型动车的试车配套器件,打破了中国高速动车组枕梁有关技术依赖进口的局面。

  “高速动车组铝合金枕梁项目的研发,攻克了业内多个关键技术难点,形成了8项发明专利,使企业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维尔铸造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铝合金枕梁”从宁夏走向全国。

  高铁制动盘,德国一家公司曾一直处在全球垄断地位。2019年起,维尔铸造又成功对标德国生产企业,启动高铁制动盘项目,已生产出样品,力争在高铁核心技术领域再次贴上“宁夏制造”的标签。(记者丁建峰)

  两千多年来,宁夏引黄灌区的水利灌溉工程得以延续至今,往往意味着工程在规划、工程类型和管理上的可持续性。过去的五年,宁夏水利系统来进行创新和改革“双轮驱动”、数字治水使留存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容光焕发,再次生动地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唐徕渠志》曾记载,新中国成立以前,各渠道水管员被称为“水手”,渠首有位叫刘发兴的水手班长,每年放水后,在无测水仪器的情况下,黑夜里常提油灯一盏,察看水位升降,“久之能以水声的洪亮有力和微弱沉细,断定黄河水位的上涨与下降”。

  坐落于青铜峡市的宁夏水利博物馆展区内,复原的“第一水管所”是20世纪70年代,引黄灌区水管所的样板:自行车、手摇磁石电话机、玻璃马汽灯、塔尺和铁探子辅助管水工具。

  如今,水资源管理在传承中不断健全完善,管理手段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无论是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还是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互联网+智慧水利”如影随形,促进了灌排骨干工程的提档升级。率先搭建起了“云、网、端、台”智慧水利总体架构,全方面实施“互联网+水利”六大行动,构环境、搭平台、采数据、建应用,形成了宁夏特色的信息化建设体系和建管机制。水利基层单位互联网基本全覆盖,建成重要数据采集点6.8万个,水慧通平台协同应用达56项。

  11月17日,正值冬灌。渠首大坝管理所调度室里,调度员拖动鼠标,对几公里外的西干渠一号、四号闸门下达开启指令,闸门缓缓提升的高清画面和精准的数据,实时传回到调度室屏幕上,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仅需几分钟——过去,这一操作的流程至少需要调度员、操作员和监护员3个人来共同完成,执行一个调度指令起码要一个多小时,而且调控的精准度完全取决于操作员的经验。

  目前,全区已先后借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续建配套等项目资金约2.7亿元,配套安装自动化量测水设备2899台套,其中干渠直开口1127台,覆盖率近30%。三大扬水系统,已经实现了控制智能化、库存备件最少化、运行效率最大化和监控管理可视化,“少人值班、少人值守”成为常态。

  25条总干渠及干渠,126座泵站在与信息化数字化深入融合后,灌溉工程的功能和效益得以极大发挥。灌溉用水困难有效缓解,用水矛盾减少,一次灌水时间缩短3到5天,灌区管理人员减少11%,管理站、所、段减少12%,扬水泵站能源单耗降低20%,每年非正常开停机次数减少40%,灌区运行维护成本降低。全区粮食实现“十七连丰”,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三大扬水最大能力向贫穷的地方多供水,年平均供水8.5亿立方米,占全区引黄水量的14%,持续增强了灌区水旱灾害防控能力。(记者 裴云云 实习生 李海凤 文/图)

  11月17日,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完成2020年度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放工作,共向8.01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贷款5.27亿元,贷款发放额度、受益学生人数均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其中,在西吉县发放助学贷款0.63亿元,惠及1.04万贫困学生。

  作为宁夏地区唯一一家开办助学贷款业务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始终牢记“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法”,坚持“政府主导、教育主办、开发性金融支持”理念,一直在优化助学贷款业务模式。

  2020年,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助学贷款受理造成的影响,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格外的重视,提前部署,联合自治区教育厅组织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做好贷款受理场所疫情防控工作,开通续贷学生远程受理权限,并将受理时间延长至10月中旬,确保贷款受理工作平稳有序开展。今年,全区5.66万续贷学生中,50%以上通过线上方式远程办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员聚集带来的新冠肺炎病毒传播风险。

  据了解,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在我区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达到37.61亿元,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2.41万人次,帮助我区成千上万的寒门学子圆梦大学。(记者裴云云实习生李海凤)

  对于海原县树台乡二百户村的村民来说,农商行树台支行的行长田申,从不把自己当“外人”看——谁家在银行贷了多少款,谁家种了多少地,家里又养着几头牛、几只羊,他都清清楚楚。不仅如此,他没事总喜欢到村民家中“溜达”,时不时地为大伙儿的发展计划当参谋。

  村民张小军家里原本圈养着20多头老黄牛,一年辛苦下来,能赚个10来万元。即便如此,在田申看来还是不够:“品种为西门塔尔的肉牛要比老黄牛出肉量每头高出150多公斤,按目前市价计算,就会多收入12000多元。”田申认为,张小军养牛还可以“升级”。

  经不住田申的“软磨硬泡”,张小军答应尝试养殖新品种肉牛。“都说思路决定出路,养西门塔尔确实要比老黄牛收益更高。”张小军说,今年6月份,农商行还专门给他支持了20万元的扶贫信贷。目前,他家里已经圈养了48头牛。尝到甜头的张小军逢人就说,致富如今“不差钱”,农商行是“自己人”。

  11月17日,田申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村民脱贫要靠产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助力,要让贫困群众成为金融扶贫的受益者,因人施策,扶到根上,让金融扶贫托起农民的致富梦。”

  “打通贫穷的地方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不仅要延伸金融设施,更要下沉金融服务。”海原农商行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近年来,海原农商行及时改变以往的贷款方式,以“整村授信”为抓手,走乡串户,逐户摸底排查,采集信息,挖掘贷款需求,积极上门服务,并充分发扬农商行的“挎包精神”。同时,海原农商行与海原县政府签订了3年共计30亿元的肉牛养殖合作协议,助力海原贫穷的地方肉牛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已经投放资金额度超过13亿元。其中,树台支行计划净增5000万元的投放量,但目前已经净增投放超过6500万元,净增户数达到500多户,实现应贷尽贷。(记者 李峰)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新闻热线传真 合作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