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自泰伯奔吴,教民蚕桑,无锡的桑蚕业至今有三千多年了。据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丝旧惟开化乡有之,自同治初经乱田荒,人多植桑饲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延及于各乡。”由此,种桑养蚕逐步在无锡各乡遍及延伸,桑、蚕、茧、丝构成一条完好老练的产业链,无锡也就成为家喻户晓的“丝码头”。

  裕昌丝厂兴办时,因得到清政府特许,故称“奏办”;民国后改为“商办”。开端,由周舜卿独资8万两白银,原有丝车96台,质料茧主要由周舜卿自开茧行供给。司理先后由周慧轩、张湛华、钱遂之等担任。

  一战及战后初期,裕昌每年皆有盈利,一般年份多在二、三万元左右,1923年达15万元。每年盈利均分作13份分配,周独得十份,经、协理共得一份多,其他一份多由全厂职工分拆。至1919年时,裕昌有进口缫丝车330台,工人千余人;至1923年,本钱总额已达白银18万两,为开始投资额的三倍多。因为设备先进,原茧质优,产品质量过硬,“锡山”“金鱼”商标的丝产品热销锡沪,深受英、美等国的喜爱。

  周舜卿成为我们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缫丝大王。1923年,周舜卿病故,其子周肇甫不善运营,亏蚀累累。1934年,与周家其他两家丝厂一同抵押给银行、钱庄。1937年4月,出卖;无锡沦亡后,被日军焚毁。